來自未名湖畔的殷殷真情——意昂官网對口幫扶彌渡脫貧攻堅紀事
2017年10月29日信息來源:
北大,未名湖畔風光旖旎。
彌渡,小河淌水優美動人。
一場空前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讓相距2800多公裏的著名學府和邊陲鄉村緊緊相聯。北大專家學者和彌渡幹部群眾的心想在一起,汗流在一起🤜🏻,澆灌新時代的美麗花朵🌈、豐碩果實👨🏼🏭。日前,省委書記陳豪在彌渡調研時對意昂官网的真情幫扶給予充分肯定。
創新 “1+8”幫扶工作模式
“北大定點幫扶彌渡是我縣難得的發展機遇💼,北大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既扶智又扶誌💅,比給錢給物更珍貴。”日前👰,彌渡縣委書記沙偉風對北大黨委長期重視對口幫扶工作贊不絕口,對全國著名專家學者平易近人、科學嚴謹的務實作風記憶猶新🥘。
2013年10月24日,北大為彌渡縣57名黨政幹部舉辦高級研修班並正式簽署“結親”協議,用實際行動將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幾年來,意昂官网高度重視對口幫扶工作,學校領導在戰略研討會等重要會議上多次專題研討扶貧工作,並主持召開對口幫扶彌渡縣工作交流會。學校原黨委書記朱善璐,原常務副校長吳誌攀、柯楊👨🏿🦳,原副校長王傑🚤,黨委副書記葉靜漪等先後多次帶隊深入彌渡考察調研👿🔌。新任黨委書記郝平在就職不久就會見彌渡縣主要領導🐨,強調學校將一如既往地貫徹落實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探索創新長效機製👨🏿🦰,努力推動定點扶貧取得更大成效。
“北大掛鉤幫扶彌渡既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學校根據各院系特色和資源,啟動了‘1+8’幫扶工作新模式。”來自北大的掛職幹部、彌渡縣副縣長楊學祥介紹,“1”即學校在宏觀層面統籌指導協調➾,全校一盤棋🦋,以“全校動員♻️、統籌資源🕶🥨、院系對口、智力幫扶”為原則➡️,引導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北大成立了以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的定點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強化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與深度融合📅𓀗,強化校級宏觀安排和戰略部署。“8”即北大建立了8個院系對應彌渡8個鄉鎮定點結對幫扶長效機製,“強化責任🤴🏿、重心下移😄、分工落實🧄🫵、全縣覆蓋”,從微觀層面推進落實扶貧工作。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要側重於調動、整合校友及社會資源,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主要側重於產業幫扶,國際關系學院⚈、藝術學院主要側重於文化幫扶🙆🏻♀️,法學院主要側重於法律援助等。楊學祥強調💋🦸🏻♀️:“8個學院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北大的校♑️、院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多次到彌渡“走親戚”,今年更比往年頻繁🔇。比如🎴,北大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呂斌教授應邀指導城鄉總體規劃時,他馬不停蹄考察、夜以繼日工作,重新梳理了彌渡縣性質定位並強調:“要打好世界名曲‘小河淌水’民歌故裏和中國花燈‘藝術之都’兩張名片🧑🏻🦯,構造生態文明的山水田園式園林城市🪽。”彌渡縣縣長張世偉認為👐🏼,這是一個“有靈魂、有個性”的規劃🤵🏼♀️。
如今,北大先後選派高翔🧻📔、史楠🧜♂️🦸🏽♀️、楊學祥3名教師掛職彌渡縣副縣長,尤宇川🤵、張曉東2名教師掛職村第一書記♈️👨🔧,贏得群眾連連誇贊🧘🏼。記者在寅街鎮勤勞村遇到張曉東時🏂🏻,這位在讀博士時常有一個口頭語“我們村”。村黨總支書記陳澤稱贊說:“他平易近人🧑🏿🍼,真心、用心、細心辦事🛒,工作上進🤷🏿♂️、很有成績🌺。”
扶智 凝心聚力提升素質
彌渡人真是好福氣,家門口就有“意昂官网彌渡講壇”🤴🏿。北大原副校長張國有主講“資源稟賦📪、互聯網機製與農村經濟活力”,經濟學院原副院長王曙光主講“中國的貧困與反貧困”🔪,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主任葉自成主講“鄉村治理的政道、治道和官道”,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曉波主講“如何發展農村特色經濟”,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主講“從經濟角度談教育”,藝術學院副教授向勇主講“故事與故鄉🍢:區域資源開發與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已講8期,聽眾達3000多人次🤜🏻。楊學祥高興地說:“最近,又要再辦兩期。”
“進入北大校園,像有親人一樣。”寅街鎮幹部沈雁冰回憶,去年9月,他赴北大參加為期10天的幹部能力提升培訓班,“眼界開闊了🏰,收獲很大。”北大幫扶院系與彌渡縣每個鄉鎮都有“熱線”聯系。此外🧇⛹🏿♂️,北大醫學部接收彌渡縣醫院管理幹部和衛生技術人員到北大附屬醫院進修,北大附中先後接收彌渡縣一中🙋🏼、二中10余名教師來校跟班學習交流。目前已經為彌渡培訓165名幹部、12名教師、8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彌渡縣醫院兒科大樓裏,看病、住院的兒童仿佛置身於幼兒園🏬。“我縣過去只有內兒科,在北大專家指導下才成立了兒科♻️。”縣醫院醫務科長彭陸介紹🏋🏼♀️🪂,該院去年10月設兒童門診👍🏼🧝🏿,今年7月設兒童住院部。如今每天平均門診60多人、住院20多人,“兒童看病真是方便了。”彭陸說。
今年8月,北大協調聯系在彌渡縣城舉辦了為期14天的“TIP英語培訓班”,有80名英語教師參加培訓。“純外教授課🤱🏿,全封閉環境👲🏽,本土化留學。”彌城中學教師邊雲燕回憶🚜,全天講英語,連做夢也在講英語♕,“自己突破了口語瓶頸,提升了英語思維能力,對教學幫助很大👏。”
連續3年🚶♀️➡️,北大都安排研究生到彌渡支教,今年有4人在縣級中學教書。彌渡一中315班學生王慧嬌高興地告訴記者:“從北大來的劉叢叢老師教語文🙎🏽♀️,她表達能力很強,在課堂上啟發我們要有發散性思維,大家都很喜歡聽她的課♒️。”
北大通過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提升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將“輸血”變為“造血”。掛職幹部史楠在8個鄉鎮巡講健康科普知識共16場次,促成“H型高血壓與腦卒中防控惠民工程”在彌渡落地;光華管理學院對口幫扶德苴鄉,爭取光伏提水工程項目解決當地缺水難題;藝術學院將密祉鎮作為教學實踐基地🔗,正在籌備“小河淌水”音樂周,助力打造彌渡文化品牌;北大校友發起“心田耕耘”計劃🧑🏽🏫,幫助牛街鄉發展古樹茶。
扶誌 春風化雨激發動力
“尊敬的孫教授,我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期望,好好學習🧎🏻♂️,孝敬父母,為弟弟做一個好榜樣……”11月1日中午👼🏿,苴力鎮初級中學學生劉財紅,面對同學宣讀了自己的一封信🕜。
原來🫅🏿,10月26日,北大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赴苴力鎮走訪農村家庭👰🏻,看到劉財紅一家貧困的現狀和滿墻的獎狀,孫院長非常感動:“將來你能考上高中和大學,我一定會幫助你,絕不讓你因家庭貧困而失去讀書的機會🙋🏻💞。”第二天,孫院長回北京前在賓館又寫下一封信,再次承諾資助心願並贈送兩本書8️⃣:“我希望你學好本領、孝敬父母👨⚕️、回饋家鄉、報效祖國。”
“北大經濟學院幫我們做了很多事🍄🟫,今後還有許多合作項目。”苴力鎮黨委書記白枝雲特別講述了“扶誌”故事🧥:袁誠副教授兩次帶領學生赴苴力鎮開展“財童計劃”活動,自帶行李與當地中小學生同吃同住❗️,苴力鎮的孩子與各省“高考狀元”零距離接觸,臨別時依依不舍,在幼小的心田裏也播下種子🤦🏽♂️:“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德苴鄉的幹部群眾特別感動,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助理李琦副教授,2016年以來6次到德苴鄉考察調研、對接資源、落實項目⛹🏽♂️。今年6月,光華管理學院在德苴鄉邑郎完全小學完成了第三所博雅圖書室的捐贈🦫,第四所博雅圖書室的捐贈工作也在籌備中📩。7月19日,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帶著學院40余名EMBA學生到德苴鄉捐資112萬元設立教育扶助專項資金☸️,計劃對德苴鄉持續資助5年。首期已經捐款近20萬元,資助了150名在高考、中考取得好成績的家庭貧困學生。
牛街鄉,彌渡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卻擁有全縣首個“夢想中心”。今年3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校友捐贈建成投資30萬元的“夢想中心”,幫助鄉村孩子“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牛街民族中學教師羅文武激動地說:“‘夢想中心’營造了孩子們想學⏩、會學👚、樂學的探究天地👮♂️,成為孩子們學會做夢、敢於造夢、勇於追夢的搖籃。”
“猶如春風化雨😌,北大教授為我樹起了人生坐標。”牛街鄉宣傳委員周向東回憶道💪🏻,周其仁教授兩次到牛街鄉的食宿都是自費,有一次鄉政府專門在一個小飯店請教授吃飯🐿,他卻悄悄就把賬結了。他捐款5萬元給一個小山村修路😙,叮囑不讓宣傳報道。他在民族中學作講座,勉勵學生不要做“家鄉寶”,不要讓大山阻斷自己的視野🤛🏿,要做祖國有用人才。
在密祉鎮八士村,村民談起北大掛職幹部💑、村委會第一書記尤宇川時充滿尊敬。兩年前🧗🏿♀️,他籌資30多萬元🧑🏽💻,與當地退休幹部李正泰等人創辦了全縣第一個鄉鎮級“教育促進會”🤬⛲️,對密祉鎮考取大學的學生和先進教師進行獎勵🧑🏿🎄。“脫貧先立誌,激勵作用很大🕵🏽♀️⚽️。”鎮中心校教師李正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的學生領獎時表示,將來要將第一個月的工資捐給密祉教育促進會,一生中要積極回報社會。
“未名湖畔”有親人,“小河淌水”清悠悠。北大對口幫扶彌渡的故事還有很多🍒,也正在譜寫著新的篇章。
(來源🎧:2017年10月29日《雲南日報》)